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中枢神经细胞瘤过量表达胚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但缺乏神经丝蛋白以及成熟突触,因此其发生可能由于胚胎期神经细胞基因表达异常,缺乏进一步分化所致。
病理学方面,肿瘤主要部分位于侧脑室内,边界清楚,部分附着侧脑室壁,可起源于透明膈和胼胝体,也可与额叶附着或侵蚀额叶,随着肿瘤生长可向第三脑室阻塞中脑导水管或进入第四脑室,肿瘤阻塞室间孔,第三脑室或中脑导水管时均可引起脑室扩大,产生梗阻性脑积水。肿瘤成球形,边界清楚。肿瘤质地软,灰红色,有钙化。
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与少枝胶质瘤非常相似,不易区分。由单一的小细胞组成,质少,核圆,染色质呈斑点状,常有核周空晕现象。瘤内局部有钙化灶。部分肿瘤内含有类似室管膜瘤的血管周假玫瑰花形结构。如果有核分裂象、肿瘤坏死或血管内皮增生,则提示肿瘤恶变。通过免疫组化可对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少枝胶质瘤和室管膜瘤进行鉴别。在绝大多数中枢神经细胞瘤中,突触素呈强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
FAP)为阴性。此外,部分肿瘤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阳性。对少数突触素阴性的肿瘤,诊断需依靠电镜对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在电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内细胞浆内有多量的神经分泌颗粒、突触、微管和轴突等神经细胞样结构。
治疗
治疗:中枢神经细胞瘤对放疗极为敏感有效,手术切除肿瘤的目的在于解除梗阻性脑积水,结合术后放疗可获得长期生存。根据肿瘤偏向一侧脑室位置,可取左额或右额开颅中线旁弧形切口,骨瓣成型,从较宽的两个桥静脉之间,经纵裂人路切开胼胝体到病变侧脑室,首先将脑脊液吸除,并将透明膈切开,对侧脑脊液也同时吸除,然后将肿瘤切除。如果肿瘤较大,累及第三脑室或第四脑室,该处脑组织不可强行切除,否则,将增加术中危险和术后功能损害。也可根据肿瘤在侧脑室内位置取左额或右额皮质造瘘入侧脑室行肿瘤切除术。如果病人术后脑积水不能解除应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因肿瘤对放疗敏感,术后病人应常规外放疗,如X-刀、直线加速器等。放射剂量一般取40~60Gy。应该注意到即使肿瘤术后脑积水解除,颅内高压缓解,但由于部分病人脑脊液通路粘连、狭窄、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及肿瘤复发等原因仍会产生脑积水、颅内压增高,使病人再次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或急骤颅内压增高危象,以至出现生命危险,此时可做分流术来缓解颅压增高。
预后
预后:中枢神经细胞瘤大多具有良性生物学行为,多数预后良好。由于肿瘤在脑室壁附着处存在着浸润生长的可能性,单纯手术将肿瘤全切不能防止肿瘤复发。有研究报道,中枢神经细胞瘤用单纯手术肿瘤全切病人均在3年内复发,而结合术后放疗,即使肿瘤部分切除,多数病人可得到长期治愈效果。另有研究总结20例中枢神经细胞,除3例手术死亡外,随访时间最长者约19年。国内作者报道13例侧脑室神经细胞瘤,其中对6例术后放疗病人进行1~8年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其中1例术中只做活检术,放疗后肿瘤完全消失,随访2年,亦无肿瘤复发,而另1例术后未放疗,16个月后肿瘤复发。一般中枢神经细胞瘤5年生存率为81%,全切者5年生存率可达90%。放疗对次全切除者有效,可延长生存期。